中新社广州12月5日电 (记者 蔡敏婕)“2023从都国际论坛”连日来在广州举行。40多国前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外国驻华使节、专家学者等围绕“多边主义:更多交流、更多包容、更多合作”主题开展深入研讨。
10年来,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了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共建“一带一路”,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倡议转化为全球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在拉丁美洲是有非常明显的效应,大家都在谈‘一带一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确很有实效。我觉得其实在很多方面这些效果也超越了基础设施的领域。”斯洛文尼亚前总统、世界领袖联盟主席达尼洛·图尔克称,两周前,他在拉丁美洲参加会议的时候,从会议获知拉丁美洲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可,“它不是一个空中楼阁,它是一步步累积起来的”。
“尤其是不发达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时,会因为规则门槛而无法进入。而‘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表示,基础设施落后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最主要障碍,“一带一路”倡议是以基础设施投资作为起步,以互联互通作为抓手,来缓解世界市场的失灵问题。
“要致富先修路,修桥修路,这是最重要的。任何一个经济体,如果要发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在论坛举办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物质意义上的互联互通。
“我们希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大部分老百姓都是可以获利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能共享中国的发展。”郑永年称,“实际上我们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民生经济发展,也是希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也能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普遍的价值观,没有人喜欢贫穷,也没有人喜欢一个富而不公的社会”。
在郑永年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体量大,11个城市有着很好的劳动分工,比如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是科技创新中心,广州是全球商贸中心等,这种明确的劳动分工,对于经济发展非常有利,“共建‘一带一路’将会更注重民生经济的发展,香港、广州和深圳都具备这样的能力,我个人觉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当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领头羊’”。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石佑启看来,在推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基础上,应着力构建更高标准的公正、透明、可预期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完) 【编辑:钱姣姣】
中新社北京12月5日电 (朱贺)以“教育·科技·人才”为主题的首届港澳发展与创新学术论坛5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百余位内地与港澳嘉宾参加活动,共话内地与港澳人才高质量培养。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致辞表示,论坛聚焦内地与港澳教育发展、港澳研究学科创新,又涉及港澳人才培养与国家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议题,是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背景下对教育、科技、人才的全面解读。
国务院港澳办港澳研究所所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奚俊坚表示,培养适应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是时代赋予港澳的重要使命。国家“十四五”规划分别为香港、澳门明确了“八大中心”和“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定位,港澳新发展亟需新型人才支撑;同时,港澳作为“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桥梁通道,要发挥好“超级联系人”的作用,需要既了解世情、国情、区情,又能服务国家和港澳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副主任舒刚波说,内地和港澳的教育合作交流近年获得蓬勃发展。港澳青年教育培养是中央和特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是壮大爱国爱港、爱国爱澳力量的责任使命所在,也是未来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历史任务。
活动中,香港大学荣休教授、香港大学前副校长程介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党委书记屈哨兵和澳门城市大学校董会副主席孔繁清等嘉宾分别围绕“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教育与语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下港科大(广州)的设立与建设发展”“文明互鉴在澳门:历史、现状与展望”等议题作主旨演讲。(完)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