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作为2023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由瞭望周刊社、瞭望智库主办,中共忻州市委、忻州市人民政府协办的“中国食品与健康智库论坛”召开。本次论坛聚焦食品与健康,特邀政府部门领导、行业权威专家、业界领军企业代表等200多名各界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食品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探寻产业合作的新模式、新良机。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嘉宾们频频提及的关键词之一。
新华社瞭望周刊社党委书记、总编辑郭奔胜致辞时表示,在由传统食物向现代食物、单一食物向多元食物的转型中,食品安全也从传统的粮食安全提升到内涵更加全面丰富的食物安全。食品行业应立足创新,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食品产业新格局。“中国食品与健康智库论坛”是瞭望周刊社着眼于发挥媒体型智库优势,打造中国食品健康领域高端交流平台的一项重要举措。希望与会者能展现自身优势,加强务实合作,为推动我国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汇聚智慧和力量。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毕井泉在主旨演讲中表示,解决了“能吃饱”的问题之后,人们开始关注如何吃得更好、吃得更健康、吃得更安全,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食品工业和餐饮业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在毕井泉看来,餐饮业食品安全、加工业食品安全以及食用农产品安全三方面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带有战略性意义的任务,需要各地区各部门长期努力。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规模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
毕井泉建议,要把食品造假掺假贴假标等危害健康、侵权行为提高到危害公众利益、危害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危害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推动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入刑,从根本上遏制假冒伪劣现象,才能真正营造保护创新、鼓励创新、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从而真正把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
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一级巡视员李泰然在发言中表示,落实大卫生、大健康理念,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推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和教育支撑。
“随着我国食品生产和消费迈入新的发展阶段,食品安全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黄敏表示,要全面提升食品生产安全水平,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供应链管理,强化源头质量控制;二是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强风险排查防控;三是努力提升研发能力,赋能产品提质升级;四是培育食品安全文化,提高全员质量意识;五是凝聚社会合力,推动食品安全共治共享。
在原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刘兆彬看来,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水平,观念的改变至关重要。
“当前,强化食品安全工作,不能仅盯着有毒有害食品,不能仅停留在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两个责任’的层面,而是要进一步深化、丰富食品安全的内涵。”刘兆彬说,新时代、新阶段,应树立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营养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五大内容的新食品安全观。
除了“食品安全”,“营养健康”也是论坛关注的焦点。
“当前,中国公众饮食消费已经从以保障数量安全为主,逐步转向更加注重营养健康,所以中国食品市场正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营养健康食品消费市场。”在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会长、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边振甲看来,食品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应该加大研发设计力度,多产出符合人们饮食健康需求、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健康营养新产品、新品种。
忻州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刘卓良在介绍忻州杂粮产业发展情况时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不断提升,饮食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杂粮逐渐成为“营养健康”的代名词。忻州市杂粮具有规模大、种类多、品质优、产业基础实等突出优势,近年来地方坚持“六化”引领,推动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将加快推动杂粮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挺进大市场,在全国农业版图中彰显忻州作为“中国杂粮之都”的地位。
推动食品生产加工向营养健康方向转型,标准体系的升级不可或缺。
“标准是食品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是食品生产企业经营和产品品质提升的重要依据。好的标准可以推动食品行业向高水平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原司长高延敏认为,骨干企业应主动提高部分食品营养健康指标,按照高水准进行加工生产,让更加营养健康的优质食品不断进入消费市场。
打造世界一流的食品健康产业
企业是市场主体,打造世界一流的食品健康产业,需要从企业建设做起。
蒙牛集团副总裁魏薇在发言中表示,近年来,蒙牛通过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食品安全核心技术持续投入、提升数智化水平、企业内部文化建设等方面,切实保障食品安全,用全球最严格质量标准在为消费者打造一杯好奶。面向未来,蒙牛将继续严格按照“四个最严”要求,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持续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安全、优质、营养的健康产品。
老乡鸡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老乡鸡目前已是中式连锁快餐全国第一品牌,在全国有1200多家店面,每天就餐人次70多万,企业有22000名员工,目前店面开设在北京、上海、深圳、安徽、湖北、江苏、浙江各个地方,每年接待6亿人次。
“餐饮一定要让顾客吃的放心。“老乡鸡集团副董事长束小龙说,作为中式连锁快餐全国第一,老乡鸡在全国有1200多家店面,每天就餐人次70多万,公司采用数字化创新模式、开展自查自纠活动等保障多渠道的食品安全。在保障食品安全基础上,老乡鸡非常注重新鲜与健康,倡导生态理念回归,并致力于推动正宗的中式快餐走出国门,走向全球,通过中式快餐传递中国美食文化。
近年来,忻州市不断推动代州黄酒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优良品质的北方黄酒品牌。2022年,代州黄酒被列入山西省首批10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镇。
山西雁门王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福田在会上介绍了有机杂粮和特色健康产品。他介绍说,山西号称小杂粮王国,生产杂粮很多,地处北纬38度,昼夜温差大,生产过程使用传统农家肥比较多,有利于杂质功能性形成,有莜麦、小麦、玉米等粮食,已被相关部门认可,这些不少都是很好的黄酒酿酒原料,对健康大有裨益。
在圆桌研讨环节,来自农业农村部、中国疾控中心、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的专家和国内食品健康企业代表围绕“食品安全助力健康中国”“国民品牌如何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等话题展开对话,分享食品安全保障、健康促进、品牌创新的经验和做法,并为进一步推动食品健康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健康中国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在这个目标下,小仙炖以传承中国千年滋补文化为使命,以鲜炖燕窝为载体,让中式滋补回归主流生活方式之选。”小仙炖鲜炖燕窝副总裁张勇在论坛上表示,创业初期,小仙炖深刻洞察到传统的燕窝滋补的痛点和难题。为了让更多消费者能够吃到一碗新鲜、营养又好吃的燕窝产品,小仙炖开创鲜炖燕窝全新品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中式滋补的健康生活方式。
作为现代中式滋补的代表,小仙炖的使命就是让滋补更简单,传承中国千年滋补文化,做好燕窝的同时,该公司一如以往坚持品牌引领、创新突破,已联合多家科研机构研究其他类别的中式滋补,后续还会推出一系列新产品。
景田集团副总裁郝利年在论坛上表示,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基点,是企业的生命线。景田集团参与了行业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和修订,相关产业政策和规范的修订,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的一些指标是高于国际标准的。百岁山是矿泉水行业的全国销量首位,百岁山从源头做好控制,采用地下深部循环矿泉水源,它含有有益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及其微量元素。同时,百岁山的整个生产系统当中还设定了食品安全自动检测系统,全链路保障食品安全。
本次论坛上,忻州市与有关企业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瞭望智库联合“数字品牌榜”研究机构发布“2023中国食品行业品牌美誉度指数年度报告”。同时,论坛现场揭晓了“2023中国食品与健康年度品牌”和“2023中国食品与健康示范企业”,北京稻香村、海南京粮控股、百岁山、蒙牛、洽洽食品、小仙炖、老乡鸡、元气森林、达利园、汤臣倍健、东方果园等企业上榜。
当天上午,瞭望周刊社、瞭望智库主办,中共忻州市委、忻州市人民政府协办的忻州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博鳌召开,来自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北京市食品协会,以及京粮控股、北京稻香村、洽洽食品等6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围绕忻州市杂粮产业创新发展、品牌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此外,“忻州之夜”品鉴会于2日晚在博鳌举行,忻州市充分展示了城市形象和产业发展优势,引起与会嘉宾的广泛关注。
中新社香港12月5日电 题:陈百祥:想赢是我的人生态度 想国足赢是我的人生愿望
中新社记者 戴小橦
73岁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享受退休生活的年纪,香港艺人陈百祥却跑去贵州参加“村超”足球比赛,顺便拿下“全场最佳球员”。
今年11月在香港大球场,他又带领香港明星足球队对战贵州榕江村超联队,以3比1的成绩拿下奖杯。近日陈百祥在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说,参加“村超”,只因为他从小就热爱踢足球,更喜欢比拼的感觉。
陈百祥接受中新网“港澳会客厅”专访 侯宇 摄
提到陈百祥这个名字,回忆总会翻涌而来。他是香港娱乐圈的金牌主持人,是港产片中的经典“绿叶”,是考取练马师牌照的赛马发烧友……“我每次都要赢,什么我都不输,叻就是我的态度。”陈百祥说,想赢是他的人生态度,不躺平是他的习惯,因为只有赢,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20世纪70年代,陈百祥通过歌唱比赛出道,“我一开始唱歌是跟谭咏麟同一个乐队,那时候我们都是18岁,一起参加比赛,结果他初赛就输了,我就赢了。”陈百祥大笑,“谭咏麟只懂唱歌,我什么都懂,我就退出来咯。”
后来,他果真离开乐队去做生意,没想到投资失利公司破产。等他重返演艺圈的时候,昔日的队友早已经成为圈内的大明星、大歌星。“我是从最底开始追,我要用1年时间追他们的20年。”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陈百祥几乎每天沉浸在剧本里面。“周星驰当时最红了,你怎么跟他演好对手戏,你要将人生经验放进演戏里面,去控制喜剧的节奏和气氛。”陈百祥说,他没钱念大学,全部的人生经验都是从“社会大学”学到。“我怎能躺平,我什么都没有,今天不工作,明天就没饭吃。”
在网络上搜索陈百祥,“叻哥”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记者问他如何看待这个“花名”,他先是故作无所谓,“随遇而安,大红大紫是天给的。”后又忍不住感叹,“自己一定要努力,你懂得努力,做对了,天就会给你这个运气。”
运气是很难琢磨的事情,陈百祥话题一转,“这次的‘村超’足球赛事也一样,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个民间足球赛会这么火。”成功不是人能够控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但是坚持却是成功的必要条件。陈百祥记得,自己从小在公园练球时,每天都要踢7个到8个小时,后来他加入香港精工体育会。“我们拿了8年的联赛冠军。”陈百祥语气上扬,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要不断地训练,有机会给你,球到你的脚下,你就当英雄了。”陈百祥感叹,他73岁还能跑跳,还有体力踢球,这是天给的恩赐。但是,“什么都要第一,就要在背后很努力地做准备工作。”他顿了顿,又苦笑着说,“我真是对中国的足球有些怨言,我们14亿中国人怎么就不能训练11个有水平的(球员),每一次到最后就输。”
作为一个喜剧演员,陈百祥最擅长的就是暖场,记者采访他时需集中注意力,接住他随时抛过来的“包袱”。在采访结束时,陈百祥认真又浮夸地说:“国足再进入世界杯是我最大的愿望,我真的要过去做领队才能让他们改变。”说完又想了想,“我年纪大了,如果现在23岁,我一定回国家队,跟他们一起训练。”(完)